風水學的形成大概在秦漢時期。這一時期隨著天文學、地理學等學科的發(fā)展,融入風水學,風水學逐漸有了派別之分。其中一些流派加入了很多迷信成分,步入旁支行列;而另外有些流派更加注重對山川地勢的考察,他們還廣泛利用指南針等一些較科學的工具,使得風水學得到科學的發(fā)展。
唐宋時期,風水學發(fā)展到了鼎盛時期,產生了眾多很有代表性的流派,其中影響較大的要數“形勢派”。形勢派注重觀察水源脈絡和山川形勢,通過研究地勢山脈的走向,尋找生氣旺盛的處所,其實相當于一種風水地理。
戰(zhàn)國時魏國有個術士叫管輅,相傳風水之術相當高明。傳說他從小喜愛觀察星象、研究地理,并且有一套自己的關于相地之術的理論,稱為“四象”。
據傳,一次管輅從一座墳墓旁邊經過,看到墳墓周圍的山川走勢,不由嘆息道:“這座墓地四周的山是玄武藏頭、蒼龍無足、白虎銜尸、朱雀悲哭,這四個很危險的征兆它都已經具備了,不出兩年,這墳墓的主人一家就會有滅頂之災啊。”
過了不久,預言果然應驗了。管輅提到的玄武、蒼龍、白虎、朱錐,是他從道教中借鑒來的四個靈獸,潛心研究之后,將其與地勢聯(lián)系起來,以靈獸的動作比喻山川大地的走向,借以表示吉兇。
上面說的四種現(xiàn)象,是管輅“四象”學說中最不祥的征兆,所以他預言主人一家必將有災害。
四靈示意圖
管輅這樣通過觀察地形推測吉兇的風水術,其實已經是形勢派的前身了。
到了晉代,風水大師郭璞在他所著的《葬書》中界定了 “風水”的含義,還提出了 “氣乘風則散,界水則止”的重要風水理論,因此被后世公認為風水鼻祖。
民間流傳著郭璞的很多故事,其中有一個當時膾炙人口且今天仍能清楚見證的傳說,即“郭璞井”的由來。
據記載,郭璞一次路過塘棲鎮(zhèn)時當地正遭遇大旱,附近的河流基本上都已經斷流,塘河中僅存的一些水也已渾濁不堪,無法飲用。百姓們十分著急,終日燒香求佛。
郭璞看到這種情景,便決定打一口好井,幫助百姓度過災荒。郭璞不愧是勘測地形的風水大師,他選的這個地方,不久便涌出了甘甜的清泉。并且這口井竟然連著地下水脈,井里的水位高出塘河水約六尺多深,百姓再也沒有因為飲水問題而犯難。更神奇的是,這口井竟從此甘流不斷,從來沒有枯竭,郭璞也因此被風水界尊為“風水祖師”。
十三陵風水示意圖
管輅和郭璞通過觀察地形而預測吉兇的實踐及由此得出的一些理論,為后世形勢派的產生和發(fā)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,后人在兩人基礎上,不斷研究探索,終于在唐代時期,正式將“形勢”作為一個派別推廣、沿用開來。
明清時期,形勢派更加流行。原因主要是形勢派主張的理論與實踐活動,具有較直觀外在的形狀感受和一定的物質功能,可信度和實用性非常高,很易于被人們接受。
隨著形勢派的進一步發(fā)展,因其內部一些理論側重點不同,又逐漸劃分為三個小的流派,即巒頭派、形象派和形法派。
巒頭派研究自然界的山川形勢,自然地理中的巒頭包括龍、砂、山。
龍是指遠處伸展而來的山脈;砂是穴場四周360°范圍之內的山丘;山則指穴場外遠處的山峰。
巒頭派就是通過對山勢的研究,來判定某個地方的吉兇。
形象派是風水學中很難琢磨的一門學問,它的研究方法是通過觀察山的外形,把山的形狀走勢生動地看做某種動物或某種物體,就是將其具體化,然后根據其形象的不同來推測吉兇,例如將某個山的形狀看做一只獅子,或者一頭犀牛。
學者們還根據山的形狀做了很多有趣的聯(lián)想和命名,如嫦娥奔月、天馬騰空等。
以山的形狀形態(tài)來預言吉兇,也是風水學家的重要手段。
形法派指的是在形象化的基礎上展開巒頭派中的一些法則,主要是論述形象與穴場配合的方法與規(guī)范。
例如房屋的右前方有一間小屋,并將門開在小屋的前面,這就是白虎探頭;假如房門的正前方有一條水溝直沖而來,則稱為“一箭穿心”……這些都是風水學中被認為是非常不吉的形態(tài)結構,是在修筑房屋和建造周圍環(huán)境時應當避諱的。
這三個門派雖各有側重,但都是由形勢派延伸發(fā)展而來,相互之間實際上也相互關聯(lián),并沒有彼此背離。
也就是說,看形象的離不開山體,即巒頭;看山體的,也脫離不了形象和形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