風水理論在宋代已經(jīng)基本定型,到了明清時期主要是在實踐中進一步總結(jié)和提高。在地學方面,徐霞客做了很大的貢獻。徐霞客一生訪遍名山大川,他雖不是從事風水術(shù),但他對巖溶、流水、地貌等問題做出了科學的解釋,并完成了著名的《徐霞客游記》。
清初考據(jù)學盛行,一些學者在地學上也有貢獻。顧炎武的《天下郡國利病書》中有《地脈》《形勝》《風土》等篇目,對輿地山川進行了探討。
明末吳江人計成所著的《園冶》一書,曾在日本引起轟動。此書有三卷十篇,卷一是興造論、園說及相地、立基、屋宇、裝折四篇。卷二講述欄桿。卷三有門窗、墻垣、鋪地、掇山、選石、借景六篇。
明成祖對風水術(shù)有偏好,他曾多次召見風水師,為自己卜壽陵。明代民間普遍講究風水,以士人為重。清王朝重視陵墓的風水,陽宅建筑也很講究,頤和園的排云殿就是傳說中的風水佳處。
清代民間也很講究風水。北方人修四合院,大門都開在院子正面的前左角,稱為青龍門。這樣的結(jié)構(gòu)為坎宅巽門,最吉利,住在這種院子里的人在心理上很容易得到滿足。